董责险持续受上市公司追捧,这一险种为何成 “刚需”?



一、272 家上市公司年内 “加购”,董责险投保热潮不退

6 月 9 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年内已有 272 家 A 股上市公司发布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购买或拟购买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 “董责险”)的公告,数量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维持在高位水平。回顾 2024 年同期,公告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已逼近 2023 年全年,这一险种在资本市场的热度可见一斑。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在释放投保信号的公司中占比较大。各家公司的投保方案显示,董责险保单限额大多集中在 5000 万元 —1 亿元,保费总额一般为数十万元。以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董责险保额为 1 亿元 / 年,保费预算不超过 50 万元 / 年。该公司表示,购买董责险有利于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运营风险,促进董监高充分行使权利、履行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保险公司自身也在坚持购买董责险。近日,中国人保发布的 2024 年度股东会会议资料显示,经 2024 年 8 月 28 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公司续保了 2024 至 2025 年度董责险,保险金额为 3000 万美元,保费为 176.54 万元。


二、多重因素推动投保热情,新《公司法》成重要推手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指出,今年以来 A 股上市公司维持去年同期投保热情的背后,存在多重原因。

首先,2024 年 7 月实施的新《公司法》强化了董事和高管的责任风险。新《公司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董责险制度,要求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投保细节,并大幅提升董监高履职责任,若履职不当给投资人或其他第三人造成损失,可能需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证券市场严监管及相关诉讼案例带来了风险警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强化严监管,凸显了在新法律制度下董监高个人面临的巨大赔付责任风险,尤其是独立董事群体,投保需求更为强烈。例如,康美药业案涉及的连带赔偿成为典型案例,直接触发了市场对董责险从 “可选” 到 “刚需” 的观念转变。

最后,其他公司投保的示范效应也促进了董责险需求的增长。从数据来看,2020 年仅有百余家 A 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购买董责险计划,2022 年、2023 年连续两年超过 300 家,2024 年这一数量较上一年同比增长 34% 至 475 家,越来越多公司的投保行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舶来险种发展仍面临挑战,多维 “攻关” 刻不容缓

尽管董责险在我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作为一种从美国引入的舶来险种,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条款本土化方面,董责险 2002 年由国内保险公司引入,前期发展缓慢,产品开发设计创新不足,往往对外国公司条款进行简单改造,未能准确与我国法律制度衔接,导致责任保障范围与实际保障需求存在错位。

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方面,由于董责险前期业务规模小,定价数据积累严重不足,影响了产品定价的科学性。

专业人才方面,董责险承保理赔需综合法律、财务与金融监管知识,但市场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导致核保风控能力薄弱。

此外,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也影响了董责险的发展。例如,我国当前企业高管尽职免责制度不完善,给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董责险的索赔与潜在索赔开始出现增多迹象。在 2023 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美亚财险披露了 4 项 “董监高责任诉讼” 相关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合计达 8367 万元。


四、保险公司需多管齐下应对挑战,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为应对董责险索赔或潜在索赔的快速增长,保险公司需在多个方面做好准备。

在产品开发设计上,要合理设置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条款、免赔额和责任限额,既要尽可能符合投保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又要有利于保险人进行风险防控。

承保时,要加强风险评估与核查,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投保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责任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并科学确定产品定价。

同时,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风险预警和案件跟踪,根据法律制度、监管信息和案件发生情况加强风险预警防控。一旦被保险人涉案,要积极跟踪案件,及时掌握案情变化,加强风险管理,并保障赔付资金。

此外,行业内部也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以增强产品定价能力与风险防控能力。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环境的日益严格,董责险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其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只有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才能推动董责险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上市公司董监高提供更有力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