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可调,普通人还能入手吗?—— 新规落地后的深度解析

2025 年 4 月 25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发保险市场震动。此次新规直击万能险核心机制,允许下调最低保证利率、禁止开发五年期以下产品等重磅举措,不仅重塑行业格局,更让消费者陷入纠结:万能险的 “万能” 光环是否褪色?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抉择?


新规核心变化:从 “终身保底” 到 “动态调整”

1. 最低保证利率:从 “铁饭碗” 到 “浮动制”

新规最受关注的调整,是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条件时动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这意味着,过去部分产品承诺的 “终身保底 3%” 模式成为历史,未来保底利率将设置保证期间(如 10 年、20 年),到期后可能随市场利率下行而调降。
从数据看,当前万能险保底利率已呈现明显下行趋势:2017 年前市场曾有 3.5% 保底的产品,2023 年 8 月上限降至 2%,2024 年 10 月新备案产品进一步降至 1.5%。截至 2025 年 2 月,市场 899 款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仅 2.83%,超半数产品集中在 2%-3% 区间,且同比降幅达 44%。


2. 产品期限拉长:短期套利空间消失

新规明确禁止开发五年期以下万能险,并鼓励通过退保费用、持续奖金等设计延长保单存续期。这意味着,过去消费者通过 “短存快取” 获取高收益的策略不再可行,资金锁定期至少五年,流动性显著降低。


3. 监管全面收紧:从销售到投资全链条规范

销售端:制定 “负面清单”,严打误导性宣传;

投资端:限制单一资产投资比例,禁止多层嵌套和激进投资;

账户管理:要求结算利率与真实投资挂钩,建立平滑机制,杜绝 “虚高结算”。


万能险的 “变” 与 “不变”:优势与挑战并存

1

未被削弱的核心价值

保障 + 理财的双重属性
万能险本质上是人寿保险,基础保障功能(如身故 / 全残责任)仍在,适合希望 “一份保单解决保障与理财” 的人群。例如,部分产品可附加重疾险、医疗险,形成 “保障账户 + 投资账户” 的组合。

长期保底收益的安全性

尽管保底利率可调,但当前 1.5%-2% 的保底水平仍高于银行活期存款(0.25%)和部分短期理财,且受保险保障基金兜底,适合风险偏好极低的投资者作为长期资产配置的 “安全垫”。

缴费灵活性的独特优势

消费者可根据收入波动不定期追加保费,或调整保额(如生育后提高寿险保额),这一特性是年金险、增额寿等固定缴费产品无法替代的。

2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收益确定性显著下降

保证期间结束后,保底利率可能随市场下行,长期收益预期收窄;

结算利率受投资市场影响加剧,2024 年万能险保费同比下降 2.8%,反映出消费者对收益波动的担忧。

资金流动性受限

五年锁定期 + 退保费用(如前五年退保可能损失 5%-10% 本金),使得万能险不再适合短期资金规划(如 3 年内购房、教育金准备)。

产品复杂度增加,选择成本上升

新规后,不同产品的保证期间、利率调整机制、投资策略差异加大,消费者需仔细研读条款,避免被 “演示利率” 误导。


三类人群决策指南:适合与否,关键看需求

1

适合购买的典型场景

长期保障 + 稳健理财需求并存者:如 30 岁左右的家庭支柱,希望配置寿险保障,同时用闲钱(5 年以上不用)追求稳健增值,可考虑将万能险作为 “保障 + 理财” 的组合工具。

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股市、基金等波动型资产抵触,且已配置足够消费型保险(如百万医疗险、定期寿险),可将万能险作为低风险理财的补充,替代部分银行理财。

高收入人群资产分散配置:通过万能险的 “保底收益 + 浮动收益” 机制,平衡资产组合风险,尤其适合在利率下行周期锁定部分长期收益。

2

需谨慎考虑的人群

短期资金规划者:如计划 3-5 年内购车、创业,或需预留应急资金,应优先选择货币基金、短债基金等流动性更高的产品。

追求高收益者:当前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已低于 3%,若能承受一定风险,可考虑储蓄国债(利率 2.6%-3.2%)、分红险(预期收益更高但不保证)等替代方案。

未配置基础保障者:保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若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尚未配齐,优先用有限预算购买消费型保险,而非 “重理财轻保障” 的万能险。

3

存量客户注意事项

已购买老产品的消费者无需担忧,新规遵循 “新老划断” 原则,原有条款约定的保底利率和保障责任不变,仅老产品将逐步停售。建议关注保单的保证期间截止时间,提前规划资金使用需求。


选购万能险的 “避坑指南”

优先关注保底利率与保证期间:同等条件下,选择保底利率更高、保证期间更长的产品(如保证 20 年保底 2% 优于保证 10 年保底 1.5%)。

核查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过保险公司官网查询万能险账户的历史结算利率、投资组合(如固收类资产占比),优先选择大型险企或投资风格稳健的公司。

计算实际持有成本:重点关注初始费用(首年保费可能扣除 3%-5%)、退保费用(前五年逐步递减)、部分领取限制(如每年最多领取 20%),避免 “看似高收益,实则手续费侵蚀利润”。

结语:万能险的 “万能”,在于匹配需求而非承诺收益

新规的落地,本质是引导万能险回归 “保障为主、理财为辅” 的本源,遏制行业激进扩张带来的利差损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万能险不再是 “躺赚高收益” 的工具,但仍是长期保障与稳健理财的有效组合。
是否值得购买,核心在于:你的需求是否与产品特性匹配?能否接受收益下行的趋势?是否愿意为长期锁定支付流动性成本?
在低利率时代,没有 “完美” 的金融产品,只有 “合适” 的资产配置。理性评估自身需求,才能让每一份保单真正 “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