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公司一季度业绩亮眼,“非车” 业务成转型关键


在稳经济、稳外贸的大背景下,财产保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财险公司也在积极探索高质量转型之路。今年一季度,财险市场成绩如何?业务结构又有哪些新变化?


据中保新知数据,85 家财险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达 5161 亿元,同比增长超 5%;净利润达 25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超 66%。头部效应显著,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三大巨头保费收入 3303 亿元,占比超 60%。不过,行业内部发展并不均衡,中小财险公司生存空间受挤压,竞争愈发激烈。


头部财险公司优势明显,中小险企承压

在监管趋严、产品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中,大型保险公司优势突出。今年一季度,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 1817 亿元、853 亿元、63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8%、1%,三家总和占行业超六成。从净利润看,这三家加上国寿财险,一季度净利润合计 200.5 亿元,占行业近八成。


市场集中度高,使得中小财险公司在争夺份额时压力巨大。同时,部分中小财险公司还面临流动性风险。今年一季度,亚太财险、华安财险、安华农险风险综合评级为 C 类,偿付能力不达标。亚太财险已提出改进措施,加强数据管理,分析指标波动原因,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车险增速放缓,“非车” 业务迎来机遇

从险种构成看,车险虽仍是财险主导险种,但地位有所动摇。今年一季度,车险保费从去年同期的 2142 亿元增至 2234 亿元,增速 4.30%,低于行业整体增速,占财险行业保费总收入的比例降至 43%。


车险增速放缓,主要是车辆市场趋于饱和,虽然新能源车成为新增长点,但高赔付率给盈利带来挑战。为促进新能源车险健康发展,金融监管总局今年 1 月发布指导意见,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不过,新能源车险发展模式仍在探索,头部车企也在积极布局,通过成立财险公司或获取保险经纪牌照,利用自身技术和数据优势,推出定制化保险产品。


在财险公司转型进程中,“非车” 业务成为关键。今年一季度,财险 “三巨头” 的 “非车” 业务增速略高于车险,车险业务合计同比增长 3.2%,“非车” 业务同比增长 5.0%。从行业数据看,健康险、责任险和意外险成为 “非车” 保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保费收入分别增长 7.64%、2.66%、8.89%。


责任险在稳经济、促发展方面作用日益重要,涵盖公众责任、医疗责任等多个领域。今年 3 月,七部门联合印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提升保障额度、扩大保障范围,规范安全生产流程,为安责险发展带来新机遇。据专家介绍,若按新规计算,2025 年安责险市场保费规模预计在 200 亿元到 250 亿元。


防灾控费成效显著,财险公司盈利改善

今年一季度,财险公司承保利润显著改善。综合研究机构观点,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 “报行合一” 等监管措施优化了综合成本率;二是一季度自然灾害少发,赔付减少。数据显示,一季度财产险公司赔付支出 2497 亿元,同比减少 2.2%。


以财险 “三巨头” 为例,中信建投研报指出,今年一季度,三家财险公司算数平均综合成本率同比降至 96.2%,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优化幅度较大,平安财险因保证保险风险出清,综合成本率改善明显。


民生证券认为,一季度财险公司净利润分化受投资策略、新会计准则、承保端优化力度以及基数和一次性因素影响。短期来看,利率、资本市场表现及新会计准则是核心变量;长期而言,头部险企可通过优化资产配置、产品结构转型提升业绩。


整体而言,财险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大型财险公司优势明显,中小财险公司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险种结构逐渐从以车险为主向多元化转变,“非车” 业务潜力巨大。盈利能力提升的同时,财险公司仍需强化风险减量管理,保障保费稳定增长,抵御自然灾害和投资波动风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