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率下调,产品切换倒计时
7 月 25 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降至 1.99%,这是该数值连续第二个季度低于 2.25%。按照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当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 25 个基点以上时,将触发调整机制。
这一信号迅速传导至市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头部公司已明确,自 8 月 31 日 24 时起,新备案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将全面下调:普通型产品降至 2.0%,分红型产品降至 1.75%,万能型产品降至 1.0%。这意味着,当前在售的 2.5% 预定利率产品将在一个月后成为历史。
从市场利率走势看,此次调整具有必然性。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5 年期 LPR 降至 3.5%,5 年定期存款利率跌至 1.3%,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下探 1.65%,三大参考指标均呈下行趋势。中泰证券测算显示,若利率保持当前趋势,年末预定利率研究值可能接近 1.8%,进一步压缩调整空间。
2
收益差距显著,"炒停售" 再现
利率下调对消费者利益的影响立竿见影。以 30 岁男性一次性投入 100 万元为例,在 2.5% 预定利率下持有 40 年,累计可领取 251.5 万元;若利率降至 2.0%,同期收益将缩水至 206.8 万元,差额高达 44.7 万元。
这一差距直接催生了销售端的 "锁利" 营销潮。增额终身寿险以 "2.5% 最后窗口期" 为核心卖点,销售人员密集推送停售倒计时信息,试图推动客户在 8 月底前完成投保。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行业连续第三年因利率调整出现 "炒停售" 现象 ——2023 年至 2024 年预定利率从 3.5% 降至 2.5% 期间,类似营销曾推动寿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最高达 68.5%。
但市场对这一模式的敏感度正在下降。中泰证券分析指出,随着低利率环境常态化,消费者对 "利率下调" 的边际反应减弱,挪储意愿受预定利率影响逐步降低,"炒停售" 的短期刺激效应可能趋弱。
3
分红险接棒 C 位,行业加速转型
在固定收益型产品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兼具 "保底 + 浮动" 特性的分红险正成为市场新主角。按照新规,调整后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为 1.75%,采用 "保底收益 + 浮动分红" 架构,理论上只要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超过 2.11%,客户实际收益即可超越 2.0% 的普通型产品。
这一特性既契合消费者在低利率时代对收益弹性的需求,也为保险公司缓解了利差损压力。从行业实践看,上市险企已加速布局分红险转型,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国金证券指出,预定利率下调后,分红险的销售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监管导向看,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已是明确方向。通过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分红险有助于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提升财务稳健性。中泰证券测算显示,若市场利率维持当前水平,2026 年预定利率可能保持稳定,为行业转型提供缓冲期。
此次利率调整不仅是产品收益的再平衡,更是行业发展模式的转折点。在 2.0% 预定利率时代,保险产品的保障本质与长期属性将更加凸显,而分红险的崛起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推动人身险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配置与长期持有,将成为应对利率下行周期的最优选择。
2025-07-31 14:48:05
2025-07-29 11:51:49
2025-07-25 15:18:47
2025-07-24 10:53:10
2025-07-23 1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