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进入 "1 时代":行业逻辑重构与转型阵痛


2025 年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定格在 1.99%,这一数字标志着中国人身险行业正式迈入 "1 时代",创下 1997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随着 8 月 31 日新旧产品切换大限临近,这场时隔两年多的第三次预定利率下调,正在重塑保险业的生存逻辑。




利率下调的必然性与机制触发


此次调整并非偶然,而是监管动态调节机制的必然结果。按照规则,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高于研究值 25 个基点以上,必须启动下调程序。今年一季度 2.13%、二季度 1.99% 的研究值,使得现行 2.5% 的预定利率已显著 "超标",触发下调机制成为必然。


市场环境早已发出明确信号:国有大行 5 年期定存利率降至 1.3%,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仅 1.65%,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持续承压。数据显示,7 家上市险企 2024 年平均现金收益率已降至 3.4%,而存量保单保证负债成本仍维持在 3% 左右,刚性负债成本仅能勉强覆盖,利差损风险如影随形。


这种背景下,头部机构同步宣布的调整方案颇具深意:普通型产品从 2.5% 降至 2.0%,分红险从 2.0% 降至 1.75%,万能险从 1.5% 降至 1.0%。值得注意的是三类产品的非对称调整,分红险仅降 25 个基点,与普通型产品的利差缩窄至 25 基点,政策引导行业向 "保证 + 浮动" 模式转型的意图清晰可见。




产品吸引力重构与市场挑战

预定利率下调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以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为例,30 岁男性投保 100 万元,在 2.5% 预定利率下 70 岁可领取 251.5 万元,而 2.0% 利率下仅能获得 206.8 万元,收益差距直观可见。这也解释了为何市场对此次调整反应冷静 —— 相比 2023 年 3.5% 降至 3.0% 时的抢购潮,当前 "炒停售" 策略已然失效。


行业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产品收益吸引力下降推高销售难度;另一方面,去年 "炒停售" 透支的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但客观来看,保险产品仍保持相对优势:普通寿险与银行存款仍有 70 基点利差,头部公司分红险实际结算利率可达 3.5% 以上,在 "资产荒" 背景下仍具竞争力。




转型押注分红险与服务升级

行业转型的重心已明确指向分红险。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新推分红险 259 款,占寿险新产品总量 33%,相当于 2024 年全年的 74%。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头部公司分红险首年期交占比已突破 50%,成为业务增长主力。


但分红险的主流化仍需跨越三重门槛:投资能力需转化为稳定可见的分红收益,渠道能力要实现复杂产品的通俗化传递,客户教育则需建立对浮动收益的合理预期。这要求险企从单纯的 "收益比拼" 转向 "价值竞争"。


服务升级成为破局关键。泰康将保险金与养老社区入住权绑定,太平推出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平安打通健康管理全链条 —— 这些探索表明,当收益率优势收窄,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附加值正从 "增值项" 变为产品核心竞争力。




长期趋势与行业成熟之路

全球降息浪潮下,利率下行仍是长期趋势。参考香港市场 "0.5%-1% 保证利率 + 4%-5% 浮动分红" 的模式,内地保险产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这种转型虽伴随阵痛,却能推动行业摆脱 "收益率依赖症",回归风险管理的本质。


预定利率 "1 时代" 的到来,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行业生态的重构。当保险产品褪去理财光环,服务深度与专业价值成为新的护城河。对消费者而言,理解保险的风险保障本质比追逐短期收益更为重要;对行业而言,这场转型将最终推动中国保险业走向成熟 —— 毕竟,风险管理才是这个行业安身立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