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密集披露,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业绩图谱正式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76 家非上市财险机构上半年合计实现保费收入近 2600 亿元,净利润突破 90 亿元,在多重积极因素驱动下,行业呈现 "保费分层加剧、盈利韧性凸显" 的鲜明特征。
头部双雄领跑,中小机构承压
从保费规模看,非上市财险市场呈现显著的 "马太效应"。国寿财险以 592.7 亿元的保费收入稳居榜首,中华联合财险以 423.9 亿元紧随其后,两家公司合计保费占 76 家机构总量的 39%。而排名第三的英大财险保费规模骤降至 101 亿元,形成明显断层。
细分梯队来看,非上市财险公司呈现 "金字塔" 结构:除前三位外,仅有 10 家公司保费超过 50 亿元,33 家处于 10-50 亿元区间,27 家保费不足 10 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由天安财险转型而来的申能财险表现亮眼,上半年保费达 83 亿元,位列第四,自完成资产受让后持续保持环比增长态势。
同比维度上,44 家公司实现保费正增长,但仍有 27 家出现下滑。其中久隆财险同比降幅达 51%,保费仅 2852 万元,凸显专业型中小财险公司在业务调整期的经营压力。
近九成盈利,15 家实现扭亏
利润端表现尤为抢眼。76 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上半年合计净利润达 92.6 亿元,同比激增 72%,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国寿财险以 24.28 亿元净利润居首,同比增长 39%;英大财险以 10.54 亿元位列第二,增幅高达 85%,两家构成 "十亿级盈利俱乐部"。
盈利结构呈现梯度分布:15 家公司净利润在 1-10 亿元区间,51 家在亿元以下。增长动能方面,华安财险以 261% 的同比增幅领涨,紫金财险、富邦财险等 14 家公司增幅均超 100%,显示行业盈利改善具有普遍性。
扭亏为盈成为重要亮点。国泰财险、永诚财险等 15 家公司成功摆脱亏损泥潭,而亏损公司数量从去年同期的 20 家缩减至 8 家。不过风险隐患仍存,前海联合财险亏损 5096 万元居首,且已连续 13 个季度风险评级为 C 级,偿付能力持续不达标。
54 家综合成本率下降
综合成本率作为衡量财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核心指标,上半年呈现显著改善。54 家公司实现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38 家仍高于 100%(即承保亏损),较 2024 年末的 54 家大幅减少。
典型案例中,比亚迪财险表现突出,综合成本率从 2024 年末的 308.81% 降至 101.23%,接近盈亏平衡点。但新设机构东吴财险成本率高达 7415%,前海联合、太平科技均超 200%,显示部分公司仍面临严峻的成本管控挑战。
业内分析认为,上半年行业业绩向好得益于三重因素:一是 "报行合一" 深化落地,费用端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自然灾害损失同比减少 390 亿元,赔付支出压力缓解;三是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提升。多重积极因素共振下,非上市财险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08-15 17:14:07
2025-08-15 16:50:39
2025-08-12 16:21:38
2025-09-04 10:42:24
2025-09-04 1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