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责险融入公司治理:从 “可选” 到 “标配” 的进阶之路


新修订的公司法实施满一周年之际,董责险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众多 A 股上市公司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董责险)纳入风险管理 “标配”,截至今年 7 月中旬,已有 300 余家 A 股上市公司披露董责险投保计划,市场渗透率加速逼近 30%,相较于 2019 年不足 8% 的水平,增长态势明显。这一变化,标志着董责险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1

从边缘到核心:董责险的发展转折

董责险并非新生事物,早在 2002 年便进入中国市场,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始终处于 “边缘位置”。转折始于 2020 年之后,随着 A 股市场对信息披露、规范治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康美药业、大智慧等案件引发的董监高被追责典型判例持续发酵,企业高管的风险意识迅速提升。


更具标志性的节点是 2024 年 7 月施行的新公司法,其中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董责险制度,明确公司可为董事任职期间投保责任保险,并将相关信息纳入股东会报告事项。这一制度安排,推动董责险从 “可选” 向 “必须” 靠拢,成为公司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市场升温背后的挑战

保险机构的反馈印证了董责险市场的升温态势。平安产险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该公司收到 A 股董责险询价近 1000 件,同比增长 24.1%。华泰财险、太保产险等多家公司也表示,近两年董责险业务进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从供需关系来看,当前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导致定价差异大、个性化保障不足,影响保险效用的充分释放。多位保险公司承保负责人介绍,由于董责险并非标准化产品,不同公司风险画像千差万别,保险公司需根据行业特征、历史诉讼记录等因素进行定制化核保。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指出:“这种‘一司一策’的模式,对险企专业能力和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缺乏成熟评估体系,容易造成定价过低或保障错配的情况。”


此外,部分企业对董责险仍存在误读和低估。一些公司将其视为额外成本支出,甚至因理赔纠纷而中断续保。投资者对董责险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一些认为其有助于高管安心履职,另一些则质疑其可能成为 “保护伞”。



3

破局之道:技术赋能与制度完善

针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业内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陈辉表示,当前 A 股市场董责险风险评估方式亟需升级,不能再停留于传统因子定价阶段,应借助大模型与机器学习技术,推动评估机制智能化、精细化。他认为,保险公司不仅要发挥 “事后赔付” 功能,更要在 “事前预警”“事中干预” 上深度绑定客户,帮助企业在治理环节实现真正的价值重塑。


同时,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也制约了董责险市场的良性发展。目前多数公司仅在首次采购董责险时发布公告,对保额、费率、理赔情况等关键信息缺乏持续披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建议,监管部门可借鉴香港市场经验,推动建立强制性披露制度,将董责险内容纳入定期报告,从而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任度。王国军强调,董责险不能被简单视为合规的 “遮羞布”,而应作为企业提升治理结构、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信号。



4

未来展望:从 “风险缓冲” 到 “治理赋能”

尽管挑战仍存,但董责险作为公司治理的 “安全阀”,正逐步获得共识。在 ESG、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险企也在不断拓展服务边界,为企业提供包括法律咨询、风控培训、危机管理等在内的全链条服务。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组建专业律师与合规咨询团队,为客户在上市、并购等高风险环节提供 “定制化陪伴式保障”,推动保险功能从传统保障向综合赋能升级。


陈辉表示,可以预见,随着相关制度持续完善、险企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意识逐渐增强,董责险将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 “风险缓冲” 到 “治理赋能”,这一专业险种正处于价值重塑的关键阶段,其未来发展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