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迭代在催生技术革新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洗牌的阵痛。近期哪吒汽车申请破产的消息再度将行业焦点引向退市车企的售后保障问题,其中车险续保难的困境尤为突出,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风险分配机制的深层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以来,拜腾、威马、爱驰等逾 10 家新能源车企因破产清算退出市场。车企退市不仅导致智能系统失灵、维修网点消失等问题,更让车主面临 "续保无门" 的现实焦虑。尽管今年初《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禁止险企拒保新能源汽车,"车险好投保" 平台也已接入 30 家险企,但实际投保仍存在隐性壁垒。
多位车主反映,破产车企的车型要么被要求线下核保,要么仅能投保交强险和三者险,车损险被直接拒保。这种 "半裸奔" 状态背后,是险企对维修成本失控的担忧 —— 集成化设计导致 "小伤大修" 成为常态,而退市车企的配件断供进一步推高维修成本,形成 "投保难 - 风险增" 的恶性循环。
新能源车险的 "三高" 特性 —— 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成本率,持续困扰行业发展。2024 年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 57 亿元,137 个车系赔付率超过 100%。家用新能源车 30% 的出险率显著高于燃油车的 19%,而电池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维修成本更是燃油车的数倍。
在监管 "愿保尽保" 的要求下,险企陷入两难:一方面,原厂配件的刚性使用规定推高理赔成本;另一方面,破产车企的配件稀缺导致定损困难,极易引发理赔纠纷。这种情况下,险企不得不通过保费上浮、限制险种等方式平衡风险,2024 年行业综合成本率维持在 107% 的高位,部分中小险企已主动缩减新能源车险业务。
破解当前困局需要建立车企、险企与车主的风险共担机制。在政策层面,应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立法,强制车企设立 "售后责任基金",确保退市后 5-8 年的配件供应。借鉴家电行业做法,可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第三方配件认证体系,打破原厂配件垄断。
险企与车企的数据协同是关键突破口。通过共享车辆故障数据、维修记录等信息,可优化风险定价模型,开发基于实际使用数据的 UBI 保险产品。上海保险交易所的 "车险好投保" 平台需进一步扩容,建立跨公司的风险分担池,对高赔付车型实行差异化费率。
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时需关注品牌存续能力,优先选择市场保有量大的车型。行业层面则应建立退市车企兼并重组的配套机制,由承接方延续售后责任。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平衡各方利益,才能推动新能源车险从 "赔本赚吆喝" 的困境中突围,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保障基石。
2025-09-08 15:20:53
2025-09-03 14:16:25
2025-08-29 17:31:55
2025-08-27 14:20:00
2025-08-21 14: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