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降至 1.75%,分红险为何成险企下半年 "主攻方向"?

在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的行业背景下,分红险正成为 2025 年寿险市场的 "核心主角"。尽管 9 月起分红险预定利率最高值从 2% 降至 1.75%,但上市险企中报数据显示,其分红险保费规模与渠道占比均实现大幅增长,且多家险企明确将分红险作为下半年主流产品,持续加大资源投入。这一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背后是险企应对利率下行、优化负债结构的战略选择。


上半年分红险业绩 "亮眼",头部险企占比突破临界点


从已披露的中报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分红险在寿险业务中的权重显著提升,成为驱动新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分主体来看,不同险企的分红险转型进度呈现差异化特征,但整体均向高占比方向突破:


太平人寿转型最为彻底,上半年分红险在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占比达 87.1%,全渠道新单长险中分红险占比更高达 91.3%,其中个险渠道占比 97.5%、银保渠道占比 85.8%,同时分红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22.8%,展现出规模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太保寿险分红险增长迅猛,上半年新保期缴规模保费 101.28 亿元,同比激增近 14 倍,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 42.5%,代理人渠道占比更是突破 50%,达 51%,提前完成渠道转型关键目标。


平安人寿以规模取胜,上半年分红险保费约 500 亿元,同比增长 41%,在上市寿险公司中规模最大,个险新单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成为个险渠道重要增长极。


新华保险加速追赶,4-7 月个险渠道分红险期交占比超 70%、银保渠道超 30%,上半年分红险保费达 183 亿元,通过专项机制推动转型落地。


从行业整体来看,分红险已从 "补充产品" 升级为 "主力产品"。除中国人寿未披露具体数据外,人保寿险、阳光人寿上半年分红险保费分别达 114 亿元、67 亿元,头部险企分红险合计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速普遍超过 40%,成为寿险市场少有的高增长领域。



利率下调下的 "攻守之道":险企多维举措应对挑战


9 月预定利率换挡后,分红险预定利率下降 0.25 个百分点,看似削弱了产品吸引力,但险企普遍将其视为结构优化的契机,并从产品、渠道、资源配置等维度出台应对策略


01

产品端:


构建 "保障 + 浮动收益" 组合。平安人寿上半年推出多类型分红产品,将财富养老类产品与保障类产品结合,新华保险则深化产品开发,通过差异化组合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弱化单纯利率对比,突出长期价值属性。


02

渠道端:


差异化推进转型节奏。太保寿险采取 "个险先转、银保跟进" 策略,结合区域客户偏好制定经营方案;太平人寿则依托个险渠道高渗透优势,实现分红险在核心渠道的全覆盖,减少转型阻力。

03

资源端:


强化考核与佣金倾斜。平安人寿增加分红险在考核中的权重,同时给予佣金资源倾斜;新华保险成立分红险转型领导小组,建立资负联动专班,打通前后线协同链路;太保寿险优化财务资源投向,配备专项人才团队,激发机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险 "保底 + 浮动" 的机制,正成为险企抵御利差损风险的关键。中国太平数据显示,受益于分红险转型,2025 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受不利情景影响的幅度从 2024 年的 30.5% 缩减至 5.5%,负债成本弹性显著提升。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指出,分红险转型本质是险企与客户共担利率风险,通过非刚性负债成本降低对投资收益率的依赖,这也是行业应对低利率时代的一致性选择。



下半年占比有望再提升,估值体系迎重构机遇


对于下半年分红险走势,上市险企与行业专家普遍持乐观预期。新华保险管理层明确表示,将分红险作为主流产品,预计占比逐步提高;太保寿险预计下半年转型进度加快,全年分红险占比进一步提升;平安人寿则计划推动财富养老类产品全面转向分红型,保障类产品也将丰富分红型供给。


从行业价值来看,分红险转型正推动寿险公司商业模式发生质变。中信证券非银团队分析认为,分红险降低了盈利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寿险公司估值体系有望从传统 PB(市净率)向 PEV(内含价值倍数)切换,长期看将提升行业估值中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也指出,分红险的普及既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适配的长期财务规划工具,也能帮助险企实现保费与价值的均衡增长。


不过,转型过程中仍需警惕挑战。周瑾提醒,险企需调整销售策略,从 "高保证收益" 宣传转向突出长期投资能力与风险保障属性,同时在资金运用端强化穿越周期的配置能力,通过差异化投资构建分红优势。未来,分红险的竞争或将从 "产品利率" 转向 "投资能力 + 服务体验",这也将成为险企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