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高收益” 港险陷阱:从收益真相到风险预警,6 大要点助你理性决策





近期,“保底 2%+ 分红 3.1%,总预期收益率 5.1%” 的香港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引发热议,叠加 “多货币选择、保单拆分” 等功能宣传,不少消费者被 “高收益” 标签吸引。但监管部门与业内专家密集提示,此类营销背后暗藏 “画饼” 风险,需从 6 个核心维度认清真相。





“5.1% 复利” 是伪命题

周期陷阱:98 年才能达标

某产品年交 10 万、5 年期交的演示保单显示,含分红现金价值需第 8 年才回本;所谓 “5.1% 复利”,需假设分红持续达标且保单持有至第 98 个年度才能实现,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投资周期。


真实收益打折:IRR 数据更客观

测算储蓄型保险收益的核心指标 IRR(内部收益率)显示,该产品第 20 年 IRR 仅 4.50%,且分红部分为 “非保证收益”,受全球市场波动、底层资产表现影响极大。正如社科院郭金龙所言:“高收益演示只是预测值,港险曾有 7% 演示利率,如今已被监管要求下调。”


“高收益” 宣传的底层逻辑

两地市场的利益差,是销售人员夸大收益的核心诱因:


1、内地因寿险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 政策落地,代理人佣金显著下滑;


2、香港长期寿险代理人佣金率可达45% 左右,经纪人佣金更高。在高佣金诱惑下,部分销售刻意弱化风险,用 “保底王者”“降维打击” 等话术制造 “收益幻觉”。


三大核心风险

法律与维权风险

境外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若发生理赔纠纷,需适用香港法律维权,不仅流程复杂,时间与经济成本极高;“地下保单” 更是非法产品,不受任何司法辖区保障。


汇率与外汇政策风险

港险多以外币计价,漫长保单周期内的汇率波动可能侵蚀收益;且个人赴境外购买投资型保险属外汇管理未开放项目,若政策收紧,后续保费续缴可能受阻。


流动性风险

港险前期现金价值极低,如某产品首年保证现金价值仅 1000 元,中途退保将面临惨重损失。



别把保险当 “高收益理财”

对外经贸大学王国军教授提醒:“消费者需先搞清楚投保目的 ——


1、若侧重保障:内地重疾险、医疗险性价比更高,监管更透明,不少香港市民也选择内地产品;


2、若为资产配置:保险的核心是稳健,而非‘赚钱’,需充分评估外币需求、风险承受力,避免因‘高收益’冲动决策。”


投保四步走:避开 “画饼” 陷阱

1、核实资质:必须亲自赴港,选择香港持牌保险公司及合规经纪人,远离 “地下保单”;


2、研读条款:逐条理解保险责任、免责情形、分红规则,明确 “分红非保证” 属性;


3、评估能力:确认长期外币支付能力,避免因汇率或政策变化导致保费断缴;


4、保管凭证:妥善保存投保文件、付款凭证,定期直接向保险公司确认保单状态,防止中介挪用保费。


监管提示:多地发布风险预警

今年以来,江苏、河北等地保险行业协会与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发声:


1、江苏保协明确:“谨慎对待以‘高收益’为卖点的投资型产品,重点关注非保证收益部分”;


2、河北金融监管局提示:“投保境外保险需警惕收益不确定、理赔成本高、维权难度大等风险”。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不存在 “低风险高收益” 的金融产品。面对 “5.1% 复利” 的诱惑,消费者需跳出 “收益陷阱”,以 “风险优先” 的视角评估产品,方能实现理性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