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避坑指南:警惕假保代 “钓鱼” 与真保代 “杀熟”

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消费领域的诈骗陷阱也愈发隐蔽多样。一边是不法分子冒充保险代理人在线上 “钓鱼”,一边是部分持证保险代理人利用信任在线下 “杀熟”,不少消费者因此遭受重大财产损失。这份专业反收割指南,帮你看清骗局本质,守住钱袋子。



案例一:假保代的 “高额回报” 陷阱

张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不久前,她在某网络平台的车险介绍帖下留言表达投保需求后,一位自称 “保险代理人李某” 的人主动添加其为好友。李某不仅热情推荐车险产品,还抛出 “投保即享高额回报” 的诱饵。被高收益冲昏头脑的张女士,按照李某指引填写投保链接并完成转账,可后续既没收到承诺的回报,也联系不上李某。


当张女士向保险公司核实情况时才发现,该公司根本没有名为李某的代理人,自己的投保记录更是无从查询。此时她才醒悟,自己遭遇了典型的 “假保代钓鱼” 骗局。而从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明确规定,李某虚构保险代理人身份、以高额回报诱骗资金的行为,已构成保险诈骗罪,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二:真保代的 “理财杀熟” 套路

相较于假保代的直接诈骗,真保代利用信任 “杀熟” 的行为更具迷惑性。李先生与保险代理人 A 相识多年,还通过其投保过多份保险,对 A 的专业身份深信不疑。当 A 得知李先生有闲置资金时,便推荐两款 “年化利率 8%” 的理财产品,声称是 “大老板项目”,安全有保障。


出于对 A 的信任,李先生先后将 27 万元转入 A 指定的银行账户。起初其中一个项目每月能收到 1000 元利息,但几个月后利息中断,A 也开始避而不见。最终李先生仅收回 7000 元利息,27 万元本金几乎血本无归。


事实上,这类骗局并非个例。部分真保代常用三种套路:一是以 “高额年化收益”“委托理财” 为噱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伪造合同、签订虚假理财协议承诺保本付息;三是推荐虚构的线下理财产品,假冒公司名义骗取钱款。



三大避坑要点,守护保险消费安全

面对真假保代的双重风险,保通社结合监管提示,为消费者总结三大避坑要点:


首先,拒绝 “高收益” 诱惑。保险的核心功能是风险保障,而非 “稳赚不赔” 的理财工具。无论对方是陌生网友还是熟悉的代理人,只要承诺 “异常高额回报”,都需保持警惕 —— 高收益背后往往是高风险,甚至是诈骗陷阱。


其次,通过正规渠道投保付款。优先选择保险公司营业网点、官方 APP、合作银行等正规渠道办理业务,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链接或推荐。付款时需确认是投保人本人实名制缴费,且付款账户与投保人信息一致,对 “预存返现”“转账至私人账户” 等要求坚决说 “不”。


最后,核实身份、细看合同。投保前可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查询代理人的执业资格;签署合同前,务必逐字阅读条款,重点关注保险责任、免责事项、合同解除条件等内容,确认无疑问后再签字,避免因 “信任” 忽视细节,给自己留下风险隐患。


保险是守护生活的 “安全网”,而非滋生骗局的 “温床”。掌握避坑知识,保持理性判断,才能让保险真正发挥保障作用,避免陷入 “被收割” 的困境。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可立即向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